既然是在牛市中换助推器,人们自然要问资金流向何方。不久前有人统计了股市的资金流向,数字说明场内资金在流出金融,流向军工,科技,医药和装备制造业。一月以来,涨幅超过一倍的也多半是科技股,3G概念已经开始转化为财富效应,联通,大唐等不断创出新高。去年做“金银”,今年做“细软”——软件科技加细分行业的龙头。在震荡中调仓,在细软中寻宝,股市投资从去年的粗放式行业投资转为精细化个股掘金,机会反而要多于2006年。
中国股市的暴涨暴跌引起了全球关注,这也是中国金融业的大事。长期以来,中国股市非但不是经济的晴雨表,反而常常被误解为政治的晴雨表。人们习惯性地寻找股市背后的所谓政治原因,外国人也不例外。然而在我看来,这次波动是一次典型的技术性调整,说明股市已经脱离了以往的政府干预周期,形成了股市的心理波动周期。这是一个伟大的飞跃,证明去年的股权分置改革获得了成功。这将教育投资人不要挖空心思在股市上寻租,也不要再费尽心机在场外找机会了,要认真面对股市本身的机会和风险,冷静参与这场伟大的博弈。
美国当年的“黑色星期一”引起了全行业的反思,并且带来了制度性的微调。纽约证券交易所因此开始对交易系统进行了改造,以限制市场上的恐慌性抛售,降低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交易系统的“熔断”制度( circuit breaker)是那时引进的,其他规定还有在指数暴跌到一定点时先降低电脑传输交易订单的速度(50 Points Slow),再跌就停止所有的计算机程序性交易(Programmed Trading Halt)以及限时停市授权等等。其目的都是要防止发生市场上的恐慌性抛售,及其与电子化交易形成互动,从而改变市场的游戏规则,把聪明人变成傻瓜。参考这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我建议监管层考虑以下几点“微调”:
1、慎重推出股指期货的散户交易。我曾经写过文章讲股指期货与股票市场的关系,作为在美国从业逾十年的注册衍生品交易总监,我认为衍生品交易并不是散户的投资工具。假如前天有指数期货市场,预料会发生70%以上的账户“爆仓”,而只有不到10%的人可能获利。以27号早晨88%看多的比例计算,这是个合理的估计。如果一次市场波动就导致多数账户“爆仓”时,通常会引发“爆仓”账户持有人的联合行动,质疑市场的交易规则,延缓我国的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
2、主动调节新股上市的行业结构。如果我分析的结构性失衡是存在的,管理层应当注意股市的行业市值分布,不能“一哄而上”,短时间内集中发行相同或类似行业的股票。由于中国股市的一级市场或发行市场还是较低市场化的,二级市场的改革成果还有可能被一级市场的非市场化运作所抵消。
3、适度规范机构投资的交易频率。中国股市的机构投资人在中国股市的环境熏陶下,短线交易频繁是较为多见的。证券行业绝不应当干预基金经理的交易习惯和投资风格,但是要坚持中长期投资的理念,通过行业的行为规范来降低投资基金的换手率,这就像美国在“黑色星期一”之后开始限制计算机交易是一样的。机构投资者作为股市的“稳定器”,业内至少不应提倡投机性的频繁交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