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书籍|gubit.cn

私募英雄 刘明达 第二篇之五:在熊市中寻找机会(1)

  5·19行情结束于2001年6月14日,当天媒体刊登国务院《坚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当天大盘冲高到2245.44点,之后开始一路调整。

  这是一轮长达5年的熊市调整,政策层面的股权分置成为市场普遍认为的利空因素,不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股市难有抬头之日。作为一个职业投资人,在熊市中摸爬滚打最是难熬,但刘明达却以独特的韧性在其中寻找机会。

  自2001年股市开始调整后,各方面开始聚焦中国股市历史遗留的股权分置的结构性问题,对中国股市内在性结构问题开始争论、辩证、提出解决办法。虽然大家对证券市场还在不断关注,但其中的喧嚣却在一点点在消退,二级市场迎来了平淡、漫长的向下调整期,到2001年10月19日,上证指数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已经下跌到了998点。

  悲观情绪开始在中国股市里漫延,一些人认为股权分置问题可能几十年也解决不了,他们纷纷离开了市场,而更多的私募资金则将投资对象瞄准了海外市场。

  市场中永远有一些人能够比其他人更为敏感地把握投资机会。这些先知先觉者关注到:“中国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都处在经营结构转型期。”而中长期支撑中国股市可能走出低迷的因素,除了股权分置改革在渐近推展之外,中国经济整体持续、稳健的高增长也为今后可能到来的新高度酝酿着力量。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调整来自于中国经济自身自我改进、自我进取的力量。结果,一直被各种概念所掩盖的内需增长对中国经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带来了极强的爆发力。

  刘明达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2001年果断将研究、投资的方向转向享受内需增长带出巨大推动力的上市公司,尤其是以内需消费型公司为其主要研究、投资对象。而且,随着香港上市的H股、红筹股公司越来越多,刘明达将主要的精力投向香港市场。

  刘明达2003年在香港市场投资的同仁堂科技,就是这类品种之一。为什么偏爱这家公司,刘明达的看法是,同仁堂做的绝大多数都是非处方药,是基础消费品,而且客户群广大,并且同仁堂每年有8%的分红,有持续可靠的现金流(对现金流的重视是刘明达从网络股爆炒后反思得来,上一轮暴涨的网络股多有概念,但现金流、盈利能力很差)。除了上述因素,同仁堂还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品牌,当时同仁堂二级市场价格只有4元多,于是刘明达坚决买入同仁堂。

  2003年,香港仍然在努力摆脱1997年金融风暴、2001年网络股泡沫破裂所带来的影响,这些经济问题导致香港股市也非常清淡。这其中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当时刘明达投资香港股市采用汇丰的交易系统,这个系统与国内的交易系统有个区别,如果你下单委托,就可以一直放在那,你今天下了单,如果不撤单,一年之内都有效。即便如此,有时候下了单子,一个星期都成交不了,所以可以想象当时那个市场的清淡程度。那次刘明达买了300万股同仁堂,也是花了很久才最终成交。

  透过清淡的交易,刘明达也看到了香港市场的进步。香港市场的投资客并不像国内市场的股民那样频繁做交易,而是认为如果一家公司值得持有,那就一直持有,直到有合适的价格、机会才会出手。

  虽然买进了同仁堂,但按照当时刘明达的想法,并没有期望在这只股票上获得暴利,买进时想法十分简单,就是认为只要股价足够便宜,肯定会有所回报。本来刘明达买入同仁堂时每年只想赚8%,但是市场给了他这次正确投资以高回报,进入2004年,同仁堂一路上涨到8元多,一年左右的时间翻了一倍,这在当时的熊市中是非常难得的。就在这个价格区间,刘明达毫不犹豫卖掉了所有的同仁堂。
来源于:股比特 http://gubit.cn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