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书籍|gubit.cn

私募英雄 赵丹阳 第二篇之二:谨慎的原因

  胆小,在其他行业可能属于负面评论,但在私募基金行业,很多基金经理人都喜欢用胆小来形容自己。

  赵丹阳属于真正的胆小的人,他对经济和投资的判断部分来自悲天悯人的忧心,部分则来自对投资本身的担心。正是因为赵丹阳属于真正做投资的人,所以他经常会戴着比常人更加悲观的眼镜去分析经济,经济中的缺陷在他眼中也会被放大。

  所以,如果投资也有波峰和波谷的话,那么2007年,应该属于赵丹阳事业发展的低谷。

  随着管理资金的规模增大,赵丹阳管理的资金规模也在壮大,“赤子之心”已经从当初依托单枪匹马的个人发展到20多人的基金团队,赵丹阳也逐步从国内享有盛名的私募基金经理演变成一个公司的管理者。

  如果把赵丹阳放在2000年,他肯定不会担心自己管理的资产过多,但随着资产规模扩大,赵丹阳的压力也在增大。

  股市是经济上的晴雨表,投资者深谙此道,所以,晴雨表上任何指针的轻微变化都会触痛这些专业投资者的神经。

  我们上面多次提到,赵丹阳的投资风格一直比较谨慎。同时,由于过分谨慎,赵丹阳反而在投资中错失过一些很好的机会,例如在2005年由于对市场判断悲观导致其开始兑现仓位。

  当时支持其减仓的理由有,他认为2005年上半年,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际上是失败的,原油对中国的打击十分大。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石油危机,所以都认为危机不是很大,但是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在经历石油危机时,由于海湾战争,油价上涨,石油资源缺乏,导致GDP倒退,危及国内整个经济。

  而且中国还处于一个高度发展、外贸依存度很好的半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十分大,很多原油、原材料都是进口。所以2005年下半年或者2006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存在硬着陆的风险特别大。

  关键是,赵丹阳还看到,由于国内政府会干涉国内企业运作,一方面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存在投资上的矛盾,会导致资金和资源的浪费。由于无效的资源配置,经济可能会大起大落。

  考虑越多,忧虑越多,从2005年下半年,赵丹阳经常晚上睡不着觉。这在私募基金也是一个通病,深圳同威资产管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廖梓君女士就说:“私募基金也有压力,我们必须要有持续的高收益率才能吸引投资者。”

  但赵丹阳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疑惑,这些疑惑困扰着他,他不断地问自己,是否还应该继续满仓投资。

  这些问题在2006年仍然没有很好的解答。

  此时,国内资本市场开始出现一些新的迹象:国内证券市场开始逐步启动,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开始看多,公募基金发展速度超过任何一个时间段,私募基金纷纷回流。

  此时,赵丹阳反而选择淡出人们的视野,当然,部分原因是,他极力想把公司从依靠个人奋斗的年代拉到一个有管理、能够进行风险控制的轨迹上。而招聘更优秀的人才加盟才能突破“赤子之心”发展中的瓶颈。

  在2007年,国内市场一片大好形势。人们总是喜欢以成败来论英雄,赵丹阳就经常被国内投资界或媒体拉到PK台上,他的投资结果经常被一些媒体拿去做对比,这时,我们听到更多的是对赵丹阳业绩的质疑和批评。

  在一些人眼中,赵丹阳表现得有些胆小。但“活着是第一位”,这句话不但是赵丹阳的投资哲学之一,而且也贯穿到他对公司的管理当中。每当招聘员工,他会问对方有没有亏过大钱。亏过,好,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只有那些曾经倾家荡产的人才懂得风险,知道在这个市场上赚钱是件蛮难的事情,才会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手中的资金。而且被重创后还能在这个行业做下去,说明他们具备了做优秀投资人所必备的勇气和意志。”
来源于:股比特 http://gubit.cn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