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书籍|gubit.cn

私募英雄 李振宁 第一篇:20年投资路(2)

  之四:做自己想做的事

  1997年,李振宁决定做自己想做的事:“1997年我就对我的总经理说,我要做中国最好的私募基金。”于是他还掉所有的理财盘,着手打造自己的投资事业,上海睿信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

  为什么他偏爱“睿信”这两个字,我们从《说文解字》中可以找到解释:“睿,深明也;通也。”“信,诚也。”——英明而富有远见,诚实而恪守承诺。李振宁说,这两个字不仅是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他最初的信念和永远的追求。

  经过几年的投资和积累,李振宁认为自己的投资思路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2000年12月,睿信咨询公司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加到5000万元人民币,并更名为“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为真正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

  在当时还没有私募概念的中国证券市场,李振宁继续着他的探索。

  之五:B股小试牛刀(1)

  虽然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已经逐步走向规范,但是出于对当时市场的判断,李振宁却从A股市场中逐渐退出。

  李振宁选择退出的原因十分简单,2000年的市场正好是中国股市最不规范的时候,那个时候坐庄文化盛行,在李振宁写给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先生的一封信《中国股市治市方略初探》中,他详细地描述了这种现象:

  坐庄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许多大机构,如券商的自营盘和理财盘,从来就是靠坐庄赚钱的。某某股票是某某大机构坐庄,这已经是股市中公开的秘密。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中,坐庄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而监管机构钦定的证券分析师的主要任务,似乎就是从各种道听途说和技术分析中,找出庄家的痕迹。许多股民买股票不是因为有价值,而是因为有庄。股不在好,有庄则灵,股民最简单的分类,就是坐庄的和跟庄的。上市公司本来赚钱无方,傍上大款,出点小钱,出点题材,马上就财源滚滚,绩差变绩优,这又何乐而不为呢?股市中的很多现象,如炒新股,炒概念,炒小盘,炒重组,炒绩差,全都可以从坐庄文化中得到解释。

  在坐庄文化中,“很多大券商做保底理财,对客户承诺8%、1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而且这些券商背后就是国家信用,比如倒闭的南方证券尽管注册资金仅有30亿,但委托理财资金达到200亿。”李振宁回忆。

  “我认为我是有理财能力的,但我希望做的公司是个很规范的公司,即真正像国外私募基金那样不保底的理财公司。”李振宁说,但相对国内券商,注册资金仅有5000万的睿信公司显然不具有优势。“你不保底谁还找你?但我们是讲原则的,既然你不按我的规则做,不做就不做。”李振宁说,“我们主要做自己的基金,十来个人将公司原有的5000万资金随便动动还是过得来的。”

  回过头来,李振宁的坚持原则让他获益,睿信逃过了中国证券市场熊市的浩劫。2001年,国有股减持拉开了序幕,之后国内股市进入长达5年的熊市,期间很多投资者股票资产极度缩水,大中小机构纷纷崩盘,倒闭的倒闭,逃逸的逃逸。

  但睿信活了下来,这与李振宁的谨慎有关,在2001年到2005年期间,李振宁的主要投资也就是一些B股。

  因为李振宁的很多亲朋都在国外,所以他在B股市场推出时就开了户,最初的投资在股市大跌中损失近一半。在1998年,上海B股指数已到26.16点低位。

  此时,李振宁追加了50万美金,准备大举买入B股。其中让李振宁记忆犹新的是上菱冰箱。

  上菱冰箱现在叫上海机电,公司在1993年7月始进行股份制改组,同年8月6日至9月30日公开发行法人股900万股,1994年1月25日至1月27日向境外发行B股7000万股。

  “1999年前,上菱B股价最高时每股超过1.5美金,但之前1998年8月底最惨时跌到了9美分,而当时上菱电器的每股净资产为3.5美元。”

  “B股的投资者——老外比我们还要极端,他们更加具有浪漫主义情怀。在我们中国人思维里面,如果股票不好,还会想到政府会救一救,上市公司还有重组的机会。但老外不是这样,他们一想上市公司不好,可能直接就想到了倒闭,一想到要倒闭了,直接反应是:投入的钱能拿回多少就拿回多少。”

  在外资大量抛售上菱冰箱的背景下,上菱B股跌到了9美分,这时李振宁购入了30万股,“我当时想,已经9美分了,即使再损失也是有限的,”李振宁解释了当时购买的理由,“而且,我也听说它有重组的消息,虽然我没有非常清楚地去了解,但是从逻辑分析,我认为上海市政府一定会出手的,更何况上海电器集团手中还有好资产,绝对不会让退市发生在自己的集团里。”

  后来上菱冰箱真的被重组,根据公告,上菱冰箱把它的冰箱资产与上海电器集团手中的三菱电梯股权置换。一边是类似于亏损的资产,一边是优质资产,两个资产一置换,上菱冰箱股价就开始有所表现,上菱B股亦步亦趋,曾连续涨过7个停板。2001年4月,上菱B股最高股价超过1.8美元,而李振宁在这个时候将股票全部抛售。

  这次投资,让李振宁的50万美金一年翻了5倍,到了250万美金。这背后的投资逻辑是,“价格总是围绕价值波动。”李振宁说,“对一个企业,有很多人都会去估值,而这个估值实际上只是事后的一个平均值,真正的市场价格不是被高估就是被低估,即使已经到了预先的估值价格,实际上高于价值的那部分价格至少还有成倍的上涨空间。”
来源于:股比特 http://gubit.cn 转载请注明